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园地 > 学习园地 > 党建知识
党建知识

《党的建设辞典》辞条选辑(之一)

时间:2009-12-2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文本大小:【 |  | 】  【打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表述,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二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文化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反复强调说明了党对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指党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制定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的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作出正式概括。党的十七大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党的基本路线作了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条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治国安邦的生命线,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全国各族人民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依靠力量。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四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建设方针、奋斗目标,基本上回答了我国现阶段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期以来30年的伟大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坚持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分别概括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坚持一个中心概括为兴国之要。这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离不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它们各自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确立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决不能忽视和动摇两个基本点;强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也决不能去代替或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总之,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前进的根本保证。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没有别的更好的道路可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的好形式,是争取和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手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指南。

  4、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了其中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将四项基本原则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团结全国人民,目标一致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

 


  5、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又称工人阶级专政。其阶级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反抗和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敌对分子实现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形式。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要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1850年,马克思又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一革命转变时期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需要担负的历史任务是:一是镇压被推翻的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的反抗和破坏,防御和抵抗外敌入侵和颠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二是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私有制,确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列宁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承认不承认、坚持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既是进步的,也是最后一次阶级专政。它将随着自己的历史任务的完成而逐渐地自行消亡。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和革命发展进程不同,无产阶级专政也必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运用于中国实际创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6、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实行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正如毛泽东所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的阶级基础比无产阶级专政更为广泛。人民民主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消灭阶级,从而使国家归于消亡,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任务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新时期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新时期总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使之不断加强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三是正确处理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和专政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必须紧密结合。四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是保护人民民主、对犯罪分子实行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武器。

 

7、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其主要内容是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国际旅游、对外援助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经济交往活动。在我国,对外开放,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对外交往、推动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此,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78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开放政策,并在对外开放中倡导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此后,党和国家又先后开放了一系列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区、对外开发区等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形成了以点带线,连线成片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实践证明,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积极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属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成果和管理经验。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应当明确,我国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对外开放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要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按照这一要求,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资源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使得各国经济日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经济发展趋势。它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三是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四是消费的全球化;五是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六是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这些目标和政策被党的十五大系统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政治主张和行动准则。基本内容如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基本的框架和蓝图,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纲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未完,待续)

 

以上辞条选自《党的建设辞典》,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9年。(据 人民网-理论频道 整理)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