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园地 > 学习园地 > 中心组学习
中心组学习

“六个为什么”系列访谈之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时间:2009-07-02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六个为什么”系列访谈之一: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陈先达教授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人民日报编者的话

“六个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针对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本报理论版从今年初起,采用系列专论和系列解答的形式,先后刊发两轮12组共26篇文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理论版从今日起将陆续刊发“六个为什么”系列访谈,请有关专家学者紧密联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艰辛实践和伟大成就,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解答,敬请关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有用管用的科学理论。这一点已经被100多年来的人类发展史特别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证明。那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怎样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

陈先达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首先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称马克思主义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的作用是看得远,高瞻远瞩;显微镜的作用是观察入微,条分缕析。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基础的观点,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才能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才能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陈先达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它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向前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一过程也必然是曲折的;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有普遍与特殊之分,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可以帮助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坚定必胜信心。

陈先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的价值观。作为科学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判断是非、分清曲直、明辨善恶提供了基本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个人价值,并且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其价值理论的出发点,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价值理论的基本取向;但同时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支配和决定着个人的行为乃至思想。马克思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社会发展了,才能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只剩下了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就会失去它的质的规定性和导向性,就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每一个概念都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前提,都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始终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根本地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才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原载:《人民日报》(2009720   07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