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山地所参与CERN工作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时间:2013-01-31   文章编辑:科技处   文本大小:【 |  | 】  【打印

1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牵头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包括了山地所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的长期科研工作和成果。山地所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得了证书。

山地所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的重要组成站,分别代表了紫色土农业生态系统和西南典型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两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川中丘陵区的盐亭县和川西贡嘎山开展了长期定位观测、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有成效的示范推广。依托于上述台站观测试验研究,在老一辈科研工作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了以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在农田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优化、坡地农田养分过程与控制、紫色土丘陵植被恢复与侵蚀泥沙控制技术体系、西南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形成机制、高山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次获奖是对我所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实验研究,提升科研水平与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在国家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作出的科技贡献的重要肯定。这将进一步鼓舞大家继续把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推动我所“一三五”规划的实施,为国家在山地科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关键的战略对策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附台站简介: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

1980年建站,1992年进入中国生态研究网络,2001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是紫色土农业生态研究的唯一试验站。主要研究长江上游、西南低山丘陵区环境变化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农田物质循环、能量循环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盐亭站代表了中亚热带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开展紫色土土壤肥力、养分循环、水土保持、环境演变与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试验观测研究,承担了国家“973”、国家支撑(攻关)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中国科学院和地方重要研究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22本,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16项。研发的生态农业与小流域生态恢复技术如“桤柏混交林模式”、“聚土免耕”、“粮经弹性种植”等技术在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广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长江上游特别是紫色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站长:张先婉(1980年-1992年);蒋明富(1992年-1998年);朱波(1998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1987年建站,1992年进入中国生态研究网络,2001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贡嘎山站的研究方向是以高山多层次自然生态系统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多学科综合研究高山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环境影响,高原隆起与冰川消长对高山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监测山地环境动态,预测区域环境演变趋势,为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保护山地生态环境,研究青藏高原与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与实验数据。其科学意义在于揭示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影响,认识西南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形成机制,探索高山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与响应,丰富和发展山地环境学的学科内容和理论基础,在冰冻圈与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973、科技攻关、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重点和部委重大项目,发表了研究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科普论文11部,研发出贡嘎山森林演替模型、分布式森林水文模型等,在我国生态环境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是山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历任站长:钟祥浩(1987年-1996年),程根伟(1997年-2006年),王根绪(2006年至今)。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