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成都山地所在高寒湿地碳汇研究中取得进展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增强,青藏高原等地区大气干燥程度显著上升,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产生影响。饱和水汽压差作为衡量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关于饱和水汽压差对高寒湿地碳通量影响的关键时段与作用机制仍不清晰。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成都山地所依托申扎观测站获取的高寒湿地观测数据,系统量化了饱和水汽压差在生长季不同阶段对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调控机制。 2017到2021年连续5年的观测数据表明,高寒湿地是重要碳汇。然而,在碳汇吸收峰值期,饱和水汽压差抑制作用也最显著。尤其是在中午时段,饱和水汽压差调节了总初级生产力对温度的响应,削弱了温度对光合作用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即便土壤水分不受限制,高饱和水汽压差也可通过诱导植物气孔关闭抑制碳吸收。该研究强调了饱和水汽压差在碳–水耦合过程中的影响,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饱和水汽压差增强可能成为限制高寒湿地碳汇功能的关键因子之一。 该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交叉团队、成都山地所自主部署等项目资助。成果以“Atmospheric dryness constrains CO₂ uptake during the peak growing season and at noontime in an alpine wetland ecosystem”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上。成都山地所硕士研究生华利琴为第一作者,魏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高寒湿地观测场及碳通量观测系统 研究获取的高质量监测数据 生长季中后期不同饱和水汽压差条件下总初级生产力与气温的关系 |
![]()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