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 鹏
崔鹏,男,汉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籍贯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运动和成灾机理研究中,初步建立土力类泥石流起动理论,深化泥石流运动阻力认识,阐明流量放大、输沙及其灾害链规律,揭示成灾机理。在减灾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建立基于起动机理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过程调控的灾害防治原理和方法;发展了山区道路和风景区泥石流治理模式与技术。揭示了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邓 伟
邓伟,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博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
长期开展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松嫩平原水盐过程与机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为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农田水盐生态化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10年来,重点在山区国情与发展研究、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山区国土空间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主导了2050山区发展路线图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关注山地,支撑未来,认知山地,服务发展”的山地科学发展理念。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南亚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与ICIMOD成员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促进了“中尼地理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发表论文(含合作者)295篇(SCI 34篇,EI 10篇);出版专著18部(主编6部,副主编7部);主编出版《中国数字山地图》,提交科技咨询报告10余份。